近日我实验室成员唐剑武教授在《中国科学: 地球科学》发表综述论文《海岸带蓝碳的科学概念、研究方法以及在生态恢复中的应用》。该论文提出“海岸带蓝碳广义上指盐沼湿地、红树林和海草床等海岸带高等植物以及浮游植物、大型藻类和贝类生物等,在自身生长和微生物的共同作用下,将大气中的CO2吸收、转化并长期保存到海岸带底泥中的这部分碳,以及其中一部分从海岸带向近海及大洋输出的有机碳”;认为“盐沼湿地、红树林、海草床、渔业碳汇和微型生物碳泵等5类海岸带碳汇需要进一步研究其固碳机理和调控因子”;论文同时介绍了“海岸带蓝碳的定量研究方法包括碳收支的监测、模拟实验和模型研究”;以及“通过恢复、保护和增加这些碳汇来获取新增碳汇,从而得到碳积分,进而通过市场机制推动生态保护和恢复”的新趋势;论文同时建议“针对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迫切需求以及中国固碳减排的承诺,我们应加强海岸带蓝碳的科学和政策研究。利用蓝碳原理,保护和恢复盐沼湿地、红树林、海草床,增进微型生物碳泵的储碳功能,并建设可持续性海洋牧场等重要海岸带生态系统。”
该论文源于唐剑武教授和中美合作者最近5年来在蓝碳领域的前沿研究,以及在2017年8月25-27日于温州举办的“海岸带蓝色碳汇国际研讨会”以及在2017年11月4日于厦门举办的“蓝碳国际论坛”所做的主旨报告。该论文是“中国海碳储库与碳循环专题”的重要部分,责任编辑为焦念志院士。
全文链接:http://engine.scichina.com/publisher/scp/journal/SSTe/doi/10.1360/N072017-00341
海岸带蓝碳过程示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