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13日,上海市城市化生态过程与生态恢复重点实验室第二届学术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于华东师范大学闵行校区召开,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王如松院士主持会议。我校朱自强副校长、科技处王华、高伟、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李秀彬研究员、北京师范大学杨志峰教授、南京大学安树青教授、上海环境科学研究院黄沈发高工、复旦大学李博教授、我校宋永昌教授、王开运教授、王天厚教授、象伟宁教授及实验室成员出席了此次会议。
王如松院士主持会议
朱自强副校长致辞,肯定了实验室在城市生态研究中的国际地位及取得的成绩,希望实验室以985四期建设为契机,继续发挥在生态学科建设与发展中的推动作用,成为华东师范大学生态学科研究的核心平台。
朱自强副校长致辞
随后,与会委员认真听取了实验室主任象伟宁教授关于重点实验室2013年度工作总结和发展设想的汇报,以及实验室青年骨干教师车越《江南水乡地区河网水系变迁及生态系统管理》、王振寰《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的传播机制——以棘球绦虫在青藏高原野生动物中的传播为例》、韩骥《快速城市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研究——以长三角城市群地区为例》的学术报告。学术委员会一致认为重点实验室这一年来在科学研究、实验平台建设、人才队伍建设、对外开放及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研究方向更加凝练,研究团队梯队建设更加明显,青年教师培养效果更加显著,发展构想更加全面、可行。同时,认为三位青年骨干教师的报告堪称精彩,研究工作意义重大,鼓励青年教师充分利用实验室资源,把研究做得更加系统、深入,取得更有影响力的成果,也希望实验室在加强青年人才队伍的培养方面再接再厉。委员会还对象伟宁教授提出的“打造上海生态智慧学派”的发展构想产生了共鸣,认为“生态智慧”这一生态学思想意义非凡,希望实验室可以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取得更加有创造性的、可永续利用的、对人类有益的生态成果。王如松院士总结发言,指出实验室现有三大研究领域非常有意义,希望今后能够将研究与实际相结合,更好地将把科技研究成果应用于指导上海市生态建设,同时加强与上海市企业合作,对接上海市需求,建立研究开发基地,推进技术集成和成果转化。
象伟宁教授汇报
学术委员会对实验室今后的发展方向、发展目标、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等重要问题进行了讨论,提出希望实验室在今后的发展中,进一步强化人才、队伍、平台建设,整合华东师范大学有关专业的科研力量,增强实验室在国内外的竞争实力。同时,深入理解和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将城市复合生态系统研究与城市化的机制体制建设紧密结合,为上海市及华东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并争取尽早进入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