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题目:“华实生态环境论坛”之《生态智慧:生态学与哲学的对话》系列讲座第二讲——三峡水库消落带湿地工程—生态智慧的运用
主讲人:袁兴中 教授
主持人:象伟宁 教授
开始时间:2014年5月27日(周二)14:00-16:30
讲座地址:华东师范大学闵行校区 原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一楼148室
主办单位: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科技处
报告人简介:
袁兴中,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2001年6月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国家重点实验室生态学专业,获理学博士学位。2001年7月至2003年12月在重庆大学城市建设与环境工程学院从事河流与湿地生态学博士后研究。现为重庆大学资源及环境科学学院、三峡库区生态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授,环境科学系主任,重庆市生态学会副理事长,美国生态学会会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工程材料学部水利学科评审组专家。主要从事湿地生态学、生态工程研究。近十年来,一直负责三峡库区澎溪河湿地科学实验站的建设和发展,带领其学术团队从事着三峡库区消落带新生湿地的长期生态学研究,形成了系列具有创新性的生态工程技术体系,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
报告简介:
由于防洪、清淤及航运等需求,三峡水库实行“蓄清排浑”的运行方式,夏季低水位运行(145 m),冬季高水位运行(175 m)。因而,在145175m高程的库区两岸,形成与天然河流涨落季节相反、涨落幅度高达30m的水库消落带。2010年10月三峡工程完成175m蓄水后,消落带面积已达到348.9 km2。三峡水库蓄水后形成的消落带,既是严峻的环境考验,同时也是极好的生态机遇。针对三峡水库消落带湿地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立足消落带湿地向多功能生态效益转变的需求,借鉴中国传统生态智慧,探索消落带湿地资源生态友好型利用的生态工程模式,包括基塘工程、复合林泽工程、共生型浮床工程、鸟类生境再造工程。报告将针对三峡水库季节性水位变动的消落带生态特征及环境问题,探讨中国传统智慧与消落带湿地生态工程设计的结合,讲述隐含在三峡水库消落带湿地工程背后的生态智慧故事,为大型水库消落带湿地提供科学参考。